传统铸锻企业如何突破转型瓶颈?MES系统助力数字化工厂建设全解析

制简科技
2025-10-17

在铸造锻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板们,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困扰:生产计划排到半夜还出错,熔炼温度没盯紧导致整批铸件报废,客户要追溯某批产品的工艺数据却翻遍台账找不到…… 这些 “老大难” 问题,本质上都是 “数字化能力跟不上生产需求” 的信号。如今 “中国智造 2025” 政策倒逼、人力成本持续攀升,传统铸锻企业想活下去、活得好,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 —— 而 MES 系统,正是打开数字化工厂大门的核心钥匙。


一、先搞懂:铸锻企业为啥必须转型?痛点就摆在眼前

传统铸锻企业的生产模式,大多还停留在 “经验驱动” 阶段,这些痛点几乎每家企业都逃不开,也成了转型的 “催命符”。

1. 生产管理 “一团乱”,效率提不上来

  • 调度全靠老厂长经验,订单一来就手忙脚乱,设备明明有空却排不上产,利用率连 60% 都不到;

  • 造型、熔炼、热处理等工序衔接断层,前道工序延误,后道工序只能等,生产周期越拖越长;

  • 库存管理 “糊涂账”,原材料堆在车间占地方,成品却经常缺货,客户催单时只能干着急。


2. 质量管控 “靠眼看”,风险降不下去

  • 铸件的成分、温度等关键参数靠人工记录,写错、漏记是常事,出了质量问题根本没法追溯;

  • 同一个产品,不同批次的合格率波动大,却找不到是工艺、原材料还是设备的问题;

  • 客户要符合 IATF 16949 这类国际认证,需要完整的生产数据链,拿不出来就只能放弃高端订单。


3. 政策市场 “两头压”,不转不行了

  • 国家 “双碳” 目标下,能耗超标会被限产,可车间的水电气消耗到底在哪浪费了,根本算不清;

  • 下游客户比如汽车、工程机械行业,越来越需要 “定制化产品 + 快速交付”,传统生产线柔性不够,接不了单;

  • 同行已经开始上系统、建智能车间,你还在靠人工,成本比别人高、效率比别人低,早晚被淘汰。


二、划重点:MES 系统到底能解决啥问题?对症才管用

很多企业听说过 MES,但不知道它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。其实对铸锻企业来说,MES 不是 “高大上的摆设”,而是能精准解决生产痛点的 “工具”,核心就是实现 “全流程数字化管控”。

1. 生产过程透明化:再也不用 “到处问、到处找”

  • 实时采集数据:工人用 PDA 扫码报工,熔炼温度、浇注时间、热处理时长等数据自动上传系统,不用再手写台账;

  • 设备状态看得见:通过物联网接入中频炉、造型机等设备,是否在运行、有没有故障,打开系统就能看,避免 “设备坏了没人知”;

  • 订单进度能追溯:客户问 “我的货到哪一步了”,不用再去车间找,系统里输入订单号,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都能查。

图片


2. 智能排产降成本:资源用得更高效

以前排产靠 “拍脑袋”,经常出现 “这台设备闲着,那台设备堆着活” 的情况;MES 能根据订单优先级、设备产能、物料库存,自动生成工序级排产计划,排产效率提升 50% 以上。

比如熔炼车间,系统会根据铸件成分需求,自动计算原材料配比,避免材料浪费;同时协调造型、浇注工序的时间,减少

等待,设备利用率能提高 15%~20%。


3. 质量闭环控风险:问题早发现、早解决

原材料入库时,系统会记录批次信息;生产过程中,关键工艺参数实时上传,一旦超出标准(比如熔炼温度过高),系统会自动预警,工人能及时调整,避免整批报废。

就算出了质量问题,也能通过系统快速追溯:是哪个批次的原材料、哪个工人操作的、当时的工艺参数是什么,找到根源后针对性改进,客户投诉率能降 60% 以上。


三、五步落地 MES,不踩坑、见实效

不少企业怕 “上系统 = 打水漂”,其实只要按步骤来,从试点到全厂推广,风险能控制,效果也能看得见。

第一步:诊断需求,找准 “突破口”

  • 先搞清楚自己最痛的点是什么:是生产周期太长?还是质量追溯难?还是设备效率低?

  • 比如某锻造企业,最痛的是 “换模时间长,小批量订单接不了”,那需求就聚焦在 “模具管理 + 快速排产”;某铸造企业,最痛的是 “质量追溯难,高端订单拿不到”,那需求就聚焦在 “全流程数据采集 + 质量档案”。

  • 别想着 “一步到位”,先解决 1~2 个核心痛点,更容易看到效果,也能减少投入。


第二步:选型避坑,优先 “懂行” 的供应商

  • 铸锻行业有特殊性,比如熔炼的高温环境、铸件的复杂工艺,不是所有 MES 供应商都懂;一定要选有铸锻行业案例的供应商,他们的系统更贴合实际需求,不用花大价钱定制;

  • 别只看功能多不多,还要看技术能不能扩展:比如未来想接 ERP 系统、想上数字孪生,供应商能不能提供接口?能不能适配新设备?

  • 服务也很重要:系统上线后,工人会不会用?出了问题能不能及时解决?要选有驻场培训、后期运维保障的供应商,

  • 避免 “上线即闲置”。


第三步:试点先行,小范围验证效果

  • 别一上来就全厂推广,先选一个高痛点车间做试点,比如熔炼车间、机加工车间;

  • 试点时只部署核心模块,比如 “数据采集 + 智能排产”,试运行 3 个月,看看效果:排产效率有没有提升?质量问题有没有减少?工人操作顺不顺畅?

  • 比如某铸造企业,先在熔炼车间试点 MES,3 个月后,熔炼温度预警准确率达 98%,不良品率降了 20%,工人也适应了系统操作,再推广到其他车间就很顺利。


第四步:集成打通,避免 “信息孤岛”

  • 很多企业已经有 ERP 系统(管订单、财务)、PLM 系统(管工艺设计),上 MES 后要打通这些系统:ERP 的订单自动同步到 MES,MES 的生产数据自动回传到 ERP,避免 “ERP 里的订单,还要手动录入 MES” 的重复工作;

  • 比如订单从客户下单到交付,ERP 负责订单录入和收款,PLM 负责工艺设计,MES 负责生产执行,数据在三个系统间无缝流转,不用再 “跨系统查数据、手动填报表”,部门协同效率提升 40% 以上。


第五步:组织变革,让 “数据驱动” 成习惯

  • 系统好用不好用,关键在人:要给工人做实操培训,比如怎么用 PDA 报工、怎么看预警信息;给管理层做数据决策培训,比如怎么通过系统看板看生产进度、分析成本;

  • 可以建立 “数据看板会议”,每天早上花 10 分钟,通过 MES 系统的生产看板,同步订单进度、设备状态、质量情况,决策靠数据,而不是 “靠经验、靠听说”。


四、上 MES 到底值不值?短期降本,长期增利

很多老板关心 “投入多少、回报多少”,其实从案例和行业数据来看,MES 的回报是看得见的。

短期降本,单吨铸件能耗降 10%~15%,原材料浪费减少 5%~10%,不良品损失减少 50%。效率提升,生产周期缩短 20%~30%,设备利用率提升 15% 以上,不用再新增设备也能提高产能。

长期增利,有了完整的生产数据链,能满足 IATF 16949、ISO 9001 等认证要求,提升竞争力,抢占高端市场,单价能提高 10%~15%。系统能监控水电气消耗,帮助企业优化能耗,符合 “双碳” 政策,能申请政府绿色制造补贴。


最后说句实在话:转型要趁早,行动是关键

如果你的企业也面临生产效率低、质量追溯难、成本降不下来的问题,不妨从 “诊断需求” 开始,先搞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,再找懂行的 MES 供应商聊一聊 —— 数字化转型不是 “遥不可及的大事”,而是一步步落地、一点点见效的 “实事”。


分享